“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建设工作简报
[第1期]
2008年6月30日
本期目录
★“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举行建设启动仪式
★“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方案
★“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方案
★ 2008年度建设工作安排
“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
举行建设启动仪式
2008年6月12日,3044am永利集团官网入口举行 “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启动仪式。校党委书记徐敦楷教授、副校长陈小君教授、副校长杨灿明教授、教务部部长刘茂林教授,以及徐桂菊、罗明辉、阮世喜、周佳玲、胡江滨、陈勤舫、葛富平、刘京焕、唐国平、陈银娥作为两个项目建设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出席了启动仪式。参加会议的还有两个项目建设工作组的全体成员以及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代表共计50余人。
启动仪式由罗良文教授(“3044am永利集团官网入口本科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徐敦楷敦教授、陈小君教授、刘茂林教授在启动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们对这两个项目的建设提出了殷切的期盼和建设性建议。廖涵教授(“3044am永利集团官网入口本科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负责人)作了关于这两个项目建设的启动工作报告;经济学专业2006级学生代表经济学专业学生作了发言,表达了经济学专业学生积极参与两个项目的建设并为之感到自豪的心声;卢现祥教授(“3044am永利集团官网入口本科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项目负责人)最后作了总结性发言,并对这两个国家级项目建设近期工作开展作了具体部署。
徐敦楷教授在讲话中指出,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始终是我校工作的重点之一,这两个国家级项目的建设不但对经济学专业很重要,而且也是提高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建设这两个项目中,应该把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结合起来,力争把我校经济学本科生教育工作建设成为国内最优、国际领先的水平;经济学专业教授多、博士多、学科发展基础好、综合实力强、学生素质高,具备高标准完成两个项目建设工作的实力。
陈小君教授强调,本科生质量是考核大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两个项目重在“建设”过程,也应当立足于这个“建设”过程,只有认真对待“建设”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才能确保未来的建设效果,才能够出现经济学本科生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标志性成果。
刘茂林教授在讲话中认为,经济专业申报这两项国家级项目获教育部批准,非常值得祝贺,但未来的建设情况更值得关注。他指出,经济学专业的这两个项目建设方案目标明确,建设机构比较健全,建设思路清晰,希望按照建设方案高质量地完成这两个项目的建设。这两个项目的申报和建设经验,必将对促进我校本科质量工程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廖涵教授在启动工作报告中介绍了建设这两个项目的意义。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项目的申报工作。受学校委托,3044am永利集团官网入口代表我校申请这两个项目,全部获得成功。这两个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得以立项,一方面说明我们在经济学专业建设上已做的一些工作得到专家的肯定,有了进一步创新改革的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国家赋予我们一项使命,就是要摸索一套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
这次国家批准的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中,经济学专业的共有11个,批准的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经济学专业也有11个,总计22个,分布于20所大学,绝大部分是经济学实力强的国内一流大学。因此,我们这两个项目建设的成功与否,对我校经济学专业未来在国内的地位,对我们理论经济学学科能否挤身于国内一流之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特色专业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两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由我们学院承担,但它是属于我们学校。这两项工程也绝非仅凭一二个人所能完成的和建设好的,希望我们全院教师积极投身于这项建设工作中。作为大学教师,不可能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合格的“教书匠”,而是要成为教育家。教育家的责任就在于探索人才培养规律、提炼和建设专业特色。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因此,我们要以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创新性的思维,开拓进取的精神从事这两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既然是探索,就应该大胆实验,勇于创新,不怕失败,走出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本科质量工程建设,对广大同学们来说,既是最大的受益者,又是义不容辞的建设者,我们希望经济学专业广大同学能够以建设者姿态投身于这两个项目的建设之中,用你们对经济学专业的真挚情感,乐于奉献的精神,活跃的思维为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出谋划策,让项目的建设成果中闪烁着你们的智慧和精神,留下你们的工作业绩。
卢现祥教授对建设这两个项目提出了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要求,首先,这两个项目的建设要着眼于全球层次,即培养模式要参照国际上先进经济学培养模式;其次,这两个项目的建设要借鉴国内经济学教育经验,即在建设的过程中,把这两个项目建设情况与国内高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不足,发现比较优势,在继承批判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经济学教育质量;再次是这两个项目的建设要立足于我校实际,既发挥我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优势,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既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经济学教育水平;最后,这两个项目建设要有计划、有方案,建设要有紧迫性,争取按时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方案
一、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实验区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和方法,加强应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经济学人才,主要坚持以下原则:
(1)明确培养思路,突出特色。力争处理好下列三大关系: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关系上,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加重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拓宽口径,构建全新的实验区培养模式。实验区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模式构建的思路和框架
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三大模块构成:
模块一:知识复合型
依托我校综合发展的优势,突出经济与法律和管理互相交叉渗透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由经济学理论为主体,管理学理论和法学理论为两翼,融通人文、自然科学知识搭建而成。
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形成是以下面三个条件为支撑。一是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课程的开设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的全程培养计划。二是配备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本实验区拥有高水平的三大学科师资力量。本着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师资的理念,实验区实行“三跨”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研究,鼓励教师跨校攻读学位,资助教师跨国进行留学、学术访问。三是实施多层性、拓展性教学管理机制。在全程培养计划中设置多个选修课模块,各个模块既体现知识的交叉性,又有侧重点,由学生根据学习兴趣,人生发展规划进行自主选择。
模块二:能力复合型
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不仅体现在知识结构的复合型,还体现在能力的复合型。在构造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同时,实验区还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复合型能力的培养上,以提高学生在未来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复合型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素质能力、实践能力。这三个能力的培养主要借助教学平台、校园文化平台、社会平台来实施。
学生各类能力的培养只有置于特定的情景和氛围下进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领悟、思辩和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平台上进行,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理论的思辩。二是通过本科生导师制,课余时间带领学生阅读原著,学会用经济学家的思维分析问题,从而在一种浓重的学术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素质能力是指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外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作为一个人才所必备的合作精神、语言交流能力、运用计算机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还包括每个人都至少具有一项专长。素质能力的培养更多地,也是更有效地是通过校园文化平台进行。实验区实施“6355工程”和“五个一”工程来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形成“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和自身特长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最终结果是要使其能够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实践能力的高低是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标志。这种能力的培养更多地置于社会平台进行。实验区采取三个途径进行培养,一是设立“博文杯”社会实践课题,由学生自主申报,立项后由学校资助,学生利用假期,深入社会调研,写出实证调研报告,由专家评审,对有价值的成果进行奖励。二是布置假期作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行,并有选择从事社会服务项目。三是进行企事业单位实习,由聘请的实习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从实际操作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模块三:机制多元化
实验区建立了长效机制来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进行跟踪和检验,根据评价结果以及在与企事业合作过程适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据此调整培养方案和方式,以使培养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
跟踪机制是学生工作部门与历届毕业生保持直接联系,通过通讯方式或定期走访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工作状况和用人单位的评价。
检验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建立信息资料库动态观测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发展后劲,二是毕业生对在校学习经历、培养方案设置的反馈建议。
合作机制是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通过在职培训、学位学习以及合作课题研究,以达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培养方案和方式,以达到人才培养适用于社会,教学、研究服务于社会。
“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方案
一、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我校经济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2007年被遴选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和建设力度,力争在5年内把经济学专业建设成为师资结构合理、教学条件先进、科研能力强、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高的特色专业,形成国内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使其在省内领先,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争在今后十到二十年内,通过教学科研的国际化,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品牌形象佳、专业特色鲜明、办学质量高,在国内影响力强,在国际经济学界占一席之地的特色专业。
二、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一是外引内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是加强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建设的决定因素,也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因此,经济学专业将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加大对紧缺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力度。
二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面,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核心,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经济学基本方法为重点,制定“重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善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等。
三是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根据经济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大胆尝试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探索并用于教学实践,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阐述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辅导与课外练习相结合、问题讨论与专题讲座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建设有特色的系列经济学教材。本专业一直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材建设的规划和计划。组织本专业骨干教师编写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别地区经济》、《中国转型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法经济学》、《新经济史学》、《福利经济学》等系列教材。
2008年度建设工作安排
一、各专门工作小组在本学期内制订本年度工作计划,提交给各项目的协调小组。
二、专业特色建设工作小组和实验区建设研究工作小组,广泛搜集整理国内外经济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相关资料,掌握国内外最新动态,理清思路,撰写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研究报告,为经济学专业全程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三、专业特色建设工作小组结合2009届学生毕业实习,完成经济学专业毕业生校内外实习基地一期建设工作。
四、各项目协调小组组织力量建设项目网页。
五、素质能力、跟踪机制建设工作小组充分利用校庆的大好机时,拟定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案,建立跟踪机制。
编辑:陈立兵 廖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