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3044am永利集团官网入口经济学专业为例廖涵 张霞 陈立兵 (3044am永利集团官网入口) 一、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大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是具有专业才能和本事的人,即人才一定具有能力。大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的高低决定人才质量的高低,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就表现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人才具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这决定了各个大学应根据培养对象、自身优势及社会需求(包括社会发展趋势)等多维条件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作为一所人文社科类大学――3044am永利集团官网入口(以下简称我校)的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如何定位?是定位于培养专业基础理论性强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是定位于适应即时就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融合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我们认为,我校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具备现代人文主义精神,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核心竞争力强的经济学专业人才。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能凭空而论,必须在已有的各种特定条件所构成的多维可行空间中来探寻。具体到我校的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所需要考虑的基本条件,一是人才培养的对象是本科生。我校理论经济学学科拥有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可以从整体上审视本科生的培养,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基于本科生这一层次来合理地定位培养目标。二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经过60年的发展历程,业已形成“经、法、管”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学、工学为支撑的学科体系,凝炼出“融通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特色。这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所依存的空间和氛围。如何理解“应用型”?我校作为“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高校,作为办学特色之一的“应用型”体现在我们培养的人才应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人才。我们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是保证学生即时就业,而是着眼于学生未来五年、十年乃至一生的长远发展,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三是学科发展的比较优势。我校理论经济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优势,经济史学已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这些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四是人才培养目标还应符合社会需求。吴汉东校长在《大学精神》的演讲中指出:“现代大学是提倡人文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调和”。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人文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调和指的是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现代人文主义的精神,还必须兼济实用,为社会所需。综观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教育发展和改革演进,无不将大学自身独有的气质和精神与社会发展相契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合理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当今世界科技、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老产业更替速度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仅具有某一专业特长,而是一专多能,具有多重融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二、经济学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体现在人才所具备的能力上。如果对能力进行细化,可分为共性能力和专性能力。共性能力是作为人才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专性能力是人才在自己所专长的领域中所具有的专业能力。 共性能力和专性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共性能力是基础,具备了良好的共性能力的人才能使自身的专性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并能够做到一专多能;反之,如果共性能力存在缺陷,则会限制专性能力的发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经过长期探索,对人才的共性能力都取得了共识,并且十分强调对学生共性能力的培养。塑造共性能力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现代素养的“全人”,而不只是一个“就业机器”。具体而言,共性能力主要包括:(1)应用分析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2)利用计算机、全球网络和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料和进行学习的能力;(3)进行批判式阅读和有效写作的能力;(4)完成研究项目的能力;(5)有效、清晰、简洁的口头表达能力;(6)具有国际视野理解问题的能力;(7)把专业理论、资料、数据等转移并应用到新问题中去的能力;(8)团队合作的能力(罗毅丹、廖涵、黄孝武,2004)。 专性能力是人才从事某一领域工作的专有能力,是人才综合能力的核心,是一种差异化能力。人才正是凭借具有差异化的专性能力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具体到我校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应具有什么样的专性能力呢?我们认为,应该是以经济学理论知识为本体,复合型知识结构为特质的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 以经济理论知识为本体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由以下具体内容组成: (1)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这三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构成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三角支撑。这三类知识对各专业人才不是精通,而是通识。国内外著名高校均通过设立通识教育课程以使学生掌握这三个领域的基本知识,从而给予学生相应能力的训练。 (2)法学和管理基础理论。它们构成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两翼。法学和管理学是我校两大主体学科,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要充分利用这两大学科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法学和管理学理论训练,使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既长于经济学理论,又懂得法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并能够将经、法、管三大理论融合交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经、法、管”为主体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必将使我们的学生专性能力具备鲜明的特点,核心竞争力更强,更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系统的经济学理论。这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中的本体。经济学的学生必须掌握系统的经济学理论。这是勿容置疑的问题。但是在以往的学生培养中,由于受到就业压力以及经济学学科发展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对经济学专业学生进行经济学理论的系统和严格的训练做得可能并不到位。体现在培养方案中,现代经济学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学生不能完整地了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不能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缺乏必要的数理分析基础。在毕业论文选题中,学生热衷于选择企业经营管理和产业发展的有关选题,而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兴趣不浓。从写作的研究论文来看,我们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掌握及运用存在不足,因此,如何使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具备更为系统、更为扎实、更为专业性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对学生进行经济学理论系统培养的同时,还要植入我校理论经济学学科的特色。要通过课程教学、学术讲座、导师制等多种途径将我校优势学科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学生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中这些学科的营养成份含量更高,能更深入地进入这些学科的圣殿,能更快地站在这些学科的前沿。 三、创新性是人才内涵的本有之义创新性是人才内涵的本有之义,也是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从理论上分析,创新性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先导,创新能力是基础,两者缺一不可。按创新性标准,可以把人才分为四类。一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俱全之才,这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也是最高层次的人才。第二类是有创新能力,没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往往是“有办法没想法”。他们能够有效率地工作,但不能做到创造性地工作。第三类人才是有创新精神,但创新能力不足,他们会陷入“有想法没办法”的境地。他们或者只能空想,或者做事易于半途而废。第四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皆无之人。他们工作只会按部就班,应付差事,这样的人可能不应归为人才之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创新性列入人才本有之义。因此培养人才既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又要培养创新能力。而在人才培养实际过程中,创新性的培养不是独立进行的,它贯穿于人才的共性能力和专性能力的培养过程的始终。世界各国都强调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但可能没有任何一所大学专门开设一门单独的课程讲述如何进行创新。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必须在实践中让学生动手,有机会把自己的创新思想付诸实施。”因此,我们只有通过系统的知识教学使学生建立自己独立的思想,只有具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才有可能具备创新的精神,并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经济学复合型人才是通过对学生的共性能力和专性能力的培养来实现。经济学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体现在两个复合型,一是知识复合型,二是能力复合型。两者之间虽有重合之处,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进行。 (一)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培养平台和方式 构造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主要是借助课程教学平台进行,因此,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以及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甚为关键。 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应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涉及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类知识的基础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现代人文主义素养、强烈的社会道德责任感以及掌握对问题认知的三种不同思维方式。课程设置应涵盖哲学、文学、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理工等自然科学类的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应占到全部课程总数的四分之一。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均不低于这一份量。通识教育一直是我校的一个短板,通识教育的不足,限制了我们的学生共性能力、思维的视野和长久的发展。 第二部分是应用基础知识课程。它主要涉及外语、计算机、应用写作、数学、公共关系等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以及有效地处理公共关系,开展团队合作的技能。在现行的教学计划中,外语、计算机、数学类课程较为充足,而写作、公共关系、领导艺术等课程应加以设置。该类课程也需占到总课程的四分之一。 第三部分是专业核心课。该类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性能力。具体而言,一是对学生进行经济学理论的系统训练,把握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和方法;二是掌握法学、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特别是经济学与法学、经济学与管理学,以及经济学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的理论,构造起以“经、法、管”为主体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三是增强经济史等我校优势学科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进入研究前沿。 要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理论,必须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西方现代经济学的思想演变能够历史地、内在逻辑地理解。我们建议对现有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和《西方经济思想的成长》等课程;同时在条件许可下考虑开设《数理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加深学生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以及掌握经济理论建模和检验的方法。一位经济学家说过:“如果不掌握数理知识,是不可能进入到经济学前沿的。”关于法学、管理学以及交叉性学科的课程设置,现已开设的《法学通论》、《管理学通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课程已起到良好的效果,建议请法学、管理学专家共同论证,增设一些专业理论性更强的相关课程,或者鼓励学生攻读这两个专业的双学位。经济史学方面的课程,除了已开设的《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课程外,还可以增设一些课程供学生选修。对一些专业理论性强、前沿性强的经济史学研究成果可通过开设学术讲座等形式向学生讲授。 (二)复合型能力的培养平台和方式 作为经济学复合型人才,除了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还应具有复合型能力。它包括学习能力、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习能力是人能够自主学习、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在知识更新日益迅速的时代,短短的大学期间不可能学尽所有的知识,每个人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适应变化的工作和环境。因此,大学的任务不是完整地传授全部知识,而是培养学习的能力、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借助课程教学平台进行,同时辅之以导师制。在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过程中,教师重要的不是指导学生如何记识理论要点,而是培养学生如何理解一种理论的构建逻辑体系,敏锐地洞察理论核心,并且能够以批判式阅读方式审视创新思想的演绎,但这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盲目地“怀疑一切,打倒一切”,而是树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胡适语)的严谨科学态度。 素质能力是人才所具有的语言表达、协调公共关系和团队合作、对事物的识(敏感性、辩别力、洞察力)、悟(理解力、判断力、应变力)、情(感情、志趣、情绪、道德情操)以及德(理想、事业心、责任感、意志力)、体(体制、心理承受力、美(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虽然在课程教学中也会涉及到,但课程教学侧重于知识的学习,而素质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情景之中,亲身经历和行动才能取得效果。这就需要借助校园文化平台来进行。多年来,我校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今后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拓展训练等更富有成效的项目,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 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又存在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课程教学、案例教学、问题讨论、课程作业等亦是训练实践能力的方式和手段。但更集中的方式是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来进行。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毕业实习、假期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主要借助于社会平台。无论是通过实践课程还是实践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经济学专业来说都是个挑战。由于经济学专业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的研究,如何有效地开设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很好地借助社会平台以真正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五、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体角色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配角,被动地全盘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现代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师生在教与学中是平等的关系,两者应该都是教与学的主体角色。教师的主角地位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上,培养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学生的主角地位体现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主动性上以及能力训练过程的积极参与性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批判式地阅读,开拓性地思维,鼓励形成独立思想的。在讨论问题中,应该让学生成为主角,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甘当一个忠实的“倾听者”、“鼓掌者”,不轻易作出对与错的评判,要对学生的独立思维,哪怕是不成熟,哪怕是奇谈怪论,都要给予鼓励。要善于从思维逻辑方式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以结论是否合符标准答案来评判学生的思考。 其次,学生对大学学习要有客观正确地认识和态度,树立良好的学风。第一,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机器,善于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的是积累知识和训练能力,要为终身发展而学习,而不是为考试而学习,不是为即时就业而学习。大学就业是个世界性的问题。欧美国家的大学教育也曾经走过一段为满足学生即时就业而跟随市场需求制定培养方案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经过反思,充分认识到大学教育应立足于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发展潜能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即时就业率。分析近几年经济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不难发现知识结构好,能力强的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均较好。这更说明在大学期间,努力构造良好的知识结构,增强自身能力的重要性。第二,要培养严谨的行为作风。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公益工作上,都要有严谨踏实的态度。特别是在学习上,相当部分的学生缺乏刻苦认真的精神,上课来人不来心,学习局限于教材,考试寄希望于考前划重点。通过近几年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我们老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明显地改善。我们的学生呢?据调查,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认真刻苦,主动性强;三分之一的学生按部就班,被动学习;三分之一的学生将主要时间用在学习以外的活动上。我们倡导学生在大学阶段全面发展,思想自由,但思想自由不等于行为自由,即不刻苦钻研理论。思想自由是指我们不以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自由思想的产生是建立在严谨的理论思辩基础之上的。一些学生对课后作业,每次交给老师的是一张连整洁都不能保证的纸,而且作业相互抄袭,这虽然是个可能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在小事背后体现了一个人做事的态度。这样的小事做多了,就会养成一种不良的习惯,进入社会后,做学问不求严谨,做产品不求精品,做工作应付差事,更谈不上创新性工作了。著名企业家张瑞敏说过:小事做认真了就是大事。应该说,目前我们社会科学类院校对学生还没有做到严格要求。这里我们并不否认我们的大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而是希望能够认真刻苦,主动自我培养的学生比例能够更大,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仅仅靠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规范教学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学生的行为管理。只有师生齐心协力,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满生,国际竞争视角下中、印、美的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5卷第3期,2007年。 【2】周岭,大学课程建设及其发展趋势,湖北3044am永利集团官网入口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卷第11期,2007年。 【3】陈明,高等财经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07(6)。 【4】李培利、朱生玉,美国研究型大学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探讨,大学·研究和评论,2007(7、8)。 【5】廖涵,论新时代的师生关系,3044am永利集团官网入口教育思想大讨论论文集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6】廖涵,高校学生考试舞弊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讨,经济与管理论丛,2007(6)。 【7】白宗新,发达国家大学课程改革趋势,教育探索,2007(1)。 【8】洪林,国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第25卷第12期,2006年。 【9】毛园芳,校外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和操作机制探索――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第27卷,2006年。 【10】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27卷第4期,2006年。 【11】鲁保富,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高等理科教育2006(6)。 【12】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1期,2005年。 【13】罗毅丹、廖涵、黄孝武,论经济类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南经济论坛,2004年卷。 【14】闻亮,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16卷第2期,2003年。 【15】李馨,国外高等院校加强文化素质课程建设的现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2)。 【16】李嘉曾,拔尖人才基本特征与培养途径探讨,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卷第3期,2002年。 【17】续润华、李建强,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0(1)。 【18】李曼丽,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 【19】李曼丽,哈佛核心课程述评,比较教育研究,1998(2)。 【20】李化树,国外高等学校人文教育改革的潮流,江苏高教,1997(3)。 【21】王根顺、杨峻,论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年第4期。 【22】丁康,面向21世纪的美国大学课程改革,外国教育研究,1995(5)。
|